《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建筑系 徐永利 谢鸿权 李旻昊

2021年10月08日

一、基本信息

英文课名: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1AU31110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建筑学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1.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对聚落、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课程思政目标2.熟悉传统民居、各级聚落作为人民生活载体的本质含义,习得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师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目标3 掌握各类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世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目标4 充分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立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念。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思政目标

毕业要求1

综合知识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法规,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了解我国现行的建筑法规和职业建筑师执业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完成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群体、单体等)各阶段工作所需的综合知识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建筑学的相关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建筑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3

设计能力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建筑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建筑,掌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4

研究能力

具有根据任务要求,查阅文献、调查基地环境获取资料,并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经济、技术、美观、适用等诸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系统研究能力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

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1

绪论

(1) 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2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3

(1)建筑设计与建筑史学的关系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地位与成就

(1)唯物史观

(2)文化自信

(3)优秀文化的思政作用

(1)建筑历史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学习中国建筑史所要求的专业目的、思想教育的统一性

(1)当代国内建筑热点的历史文化根基

(2)古代四大建筑体系

2

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建筑

(2)奴隶社会建筑——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

(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秦、汉、魏、晋、南北朝

(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五代、宋、辽、金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6)近、现代中国建筑

重点:中国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基本史实

难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及与建筑外观形式的逻辑对应关系

8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1)经济、文化背景与建筑类型、形制演变的关系

(2)看待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建筑成就的批判眼光

(1)唯物史观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从建筑历史发展理解人民创造历史的内涵,强化学术批判精神

(2)建筑历史发展中蕴含的历史规律性和可把握性

(1)东西方建筑历史发展的对比

(2)各时期、各类型的典型案例

3

古代城市、住宅与聚落、园林与风景建设

(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2)传统村镇聚落与民居建筑

(3)聚落、民居的选址与布局

(4)皇家苑囿与文人私家园林

重点:聚落类型与居住建筑的发展过程与基本史实

难点:聚落类型与居住建筑、园林空间的主要特征,及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系

8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1)生活方式与传统空间的关系

(2)传统聚落环境观

(1)传统生态智慧

(2)文化自信

(3)优秀文化的思政作用

(1)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环境关系

(2)园林成就与文化自信

(1)典型聚落与民居的地域性成就

(2)作为世界遗产的园林

4

古代宫殿、坛庙、陵墓与宗教建筑

(1)宫殿建筑

(2)陵墓与祭祀建筑

(3)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

重点:各类型建筑的发展过程与基本史实

难点:各类型建筑的主要特征,及与中国社会形态、政治结构、礼制特征、宗教文化间的关系

6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1)儒家文化与礼制建筑,宗教仪轨与宗教建筑

(2)宫殿陵寝的世界级影响

(1)文化自信与批判继承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通过宫殿陵寝与同时期世界同类型建筑的比较,了解本土建筑体系的杰出成就

(2)帝王将相、三教精英与人民群众在建筑史上的不同贡献

(1)典型仪式空间

(2)作为世界遗产的诸多建筑类型

5

中国传统匠作的典型特征

(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及详部演变

(2)清式建筑特征与做法

(3)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特征

重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征、江南传统建筑的特殊构造做法

难点:中国古代建筑古为今用的特点与成就,地域性传统的意义

8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成就

(2)地域性与文化特征的生成

(1)文化自信与唯物史观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匠作体系发生发展与历史客观规律的关联

(2)当代建筑创作与传统土木意匠

(1)作为世界遗产的中国传统匠作

(2)本土建筑师对传统匠作的态度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中,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思政目标进行贯彻。在不同章节采取适合的思政教学方法,一般包括:

(1)元素总结型:归纳说明式、提炼升华式。一般用于绪论部分,涉及“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等内容,通过元素总结模式加以引导,以及每一大讲的小结部分,将本章节案例稍微加以串讲回顾,提炼提升。

(2)嵌入型: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贯穿于每个章节,避免枯燥植入,而是与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做到生动有趣。

(3)辨析型:课程论文式、讨论交流式、调研+交流等。一般用于平时调查作业的布置与交流,属于比较严谨的思政逻辑展开环节,强调思政理论要求与专业实践效果的对照。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教学中,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通过课程PPT+说明、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等形式,引入MOOC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PPT+说明注重翻转课堂的效果。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则强调所选案例素材本身的思政资源价值,采用丰富的地方性思政资源全方位补充。

五、课程思政考核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

具体做法包括:

(1)通过《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进行考量。包括思政内容在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例如采用课程论文、讨论交流、建筑案例调研+校内外交流等的融入进行考量,考量其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程度,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内涵。

(2)通过课堂问答中对《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考量,但仍以正面引导为主,考量手段主要起到侧面督促的作用。

(3)通过学生上课规范性与否进行考量。围绕《中国建筑史》教学目标与思政案例,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结合课后学生查阅资料与思辨组织讨论,从而达到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间讲述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与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结合后续课程鼓励线上线下进行观点交流与讨论。

(5)课程思政考量结果纳入课程的成绩考核。占《中国建筑史》课程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的一半,一般在15%。

六、课程思政资源来源

(一)结合本课程特点,选择“学习强国”如下栏目作为课程思政资源来源:

(1)教育专题中的“思政与德育”。

(2)文化专题中的“中华文博”、“中国建筑”。

(3)传播中国专题:如《永恒之轴》、《行走中国》、《百年巨匠》。

(二)课程思政典型事件、人物

(1)绪论

典型事件: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鸟巢等建筑引发的争议,恒大体育场的方案变化,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延续

典型人物:王澍、刘家琨、马岩松等人的建筑创作

(2)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典型事件:“天地之中”建筑群的保护,佛光寺大殿的发现

典型人物:李诫《营造法式》,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

(3)古代城市、住宅与聚落、园林与风景建设

典型事件:良渚古城的申遗,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准备

典型人物:张南垣、戈裕良、文征明、李渔

(4)古代宫殿、坛庙、陵墓与宗教建筑

典型事件:故宫的文化意义,十三陵的场所特征,天坛建筑群的象征性

典型人物:样式雷、蒯祥

(5) 中国传统匠作的典型特征

典型事件:香山帮的形成、东阳帮与徽帮的竞争

典型人物:俞皓、姚承祖

(三)“学习强国”网站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参考书和刊物:

(1)《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2)《文化苦旅》

(3)《中国文化ABC:山水与建筑》

(4)《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

(5)《中国文物报》

七、典型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第1章 绪论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重点: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目的

难点: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思政要点:优秀文化的思政作用

2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

(2)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

思政目标

(1)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对聚落、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2)初步了解各类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世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思政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思政教学重点

基于中西方建筑体系历史成就比较视野的知识体系拓展,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作用

思政教学难点

传统建筑文化批判继承视角的建立

思政教学的方法和实施

(1)教学方法:以元素总结型为主,嵌入型、辨析型为辅。主要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与思政案例进行课堂讲授,同时结合课后学生查阅资料展开思辨讨论

(2)实施过程:课间讲述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唯物建筑史观与文化自信这两项思政要素,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间或结合后续课程中鼓励线上线下进行观点交流与讨论,以达成本章节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优秀文化的思政作用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政设计目的

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知识回顾

(1)外国古代建筑史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建筑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

中西方建筑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

同时代典型建筑实例并置

提问与互动:

回顾与总结

唯物史观与全球视野

元素总结型

课程教学内容导入

(1)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基于两年半的专业学习,是否能通过中建史的学习将设计主干课程、人文类公共课程融会贯通

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全球化与在地性

本土著名建筑师的文化基底

本土典型建筑案例的文化冲突

提问与互动:

尝试总结归纳自己阅历中的典型建筑类型案例与感受

唯物史观、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元素总结型

嵌入型

教学内容

(1)了解课程知识体系范畴

建筑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史观

(1)以人为本的建筑发展史

(2)全球视野的遗产当代价值

(1)新工科教育中的人文需求与体系建构

(2)中国建筑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中的杰出成就(见附件一案例1)

提问与互动:

思考唯物史观与建筑历史学习的融合

以传统文化塑造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元素总结型

(2)掌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意义

历史对于建筑学科的意义

科学精神与全球视野

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

历代建筑史学者的工作方法与学科贡献

提问与互动:

回顾与总结既有的建筑史学经验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

元素总结型

(3)掌握本课程学习方法,激发将本课程学习与设计主干课程需求相结合的愿望

地域性与历史地段设计难点分析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中国建筑史如何为建筑设计奠定历史与文化价值基础

当代国内建筑热点的历史文化根基(见附件二案例2),苏州历史地段设计选题切入

提问与互动:

网络热点案例的反思

立足国情,思考本土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元素总结型

辨析型

教学小结

本课讲了三个知识点:

(1)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本课需要同学们:(教学要求)

(1)了解课程知识体系范畴

(2)掌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习方法

(3)产生将本课程学习与设计主干课程需求相结合的愿望

建筑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通过了解课程知识体系范畴,与既有的西方建筑史体系相比较,形成知识迁移,在中西方建筑史比较研究中建立唯物主义建筑历史观

本土著名建筑师的建筑史观

本土典型案例的唯物史观根基

提问与互动;

回顾与总结:

询问自己将建筑史知识体系与设计主干课程需求相结合的愿望与理由

汲取本民族优秀文化之养分,夯实唯物史观与文化自信

元素总结型

嵌入型

课外

思考题

学习中国建筑史和学习西方建筑史、近现代建筑史的异同

本土建筑学与在地设计

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1)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2)本土建筑师的责任

(1)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创作

(2)本土建筑师的历史积淀

提问与互动:

线上线下结合

立足专业特色的社会责任解读

元素总结型

辨析型

下次课讲课主要内容

(1)原始社会建筑

(2)奴隶社会建筑——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

建筑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

奴隶制社会建筑成就的批判解读

满天星斗与多元一体

世界文化遗产

预习与迁移;

提问与互动:

线上线下结合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元素总结型

附件一:教学案例:中国建筑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中的杰出成就

章(节)名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知识体系范畴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文化自信

古代世界存在着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欧洲,各有所长。但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久远文明,这一点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更具有独特价值,由此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建筑历史发展中,还应看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官式建筑、宗教建筑作为载“道”之“器”,其发达与中国汉唐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密不可分,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个融入方面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积极认识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基石之一。学界多以梁思成所概括的九个特点为代表,它们是:框架结构、斗拱、模数、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色彩、庭院式的组群、有规划的城市,以及山水画式的园林。类似观点在林徽因先生《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也有直接反映。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一直是第一代本土建筑师心中文化自豪感的直接来源

但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机械地看待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展的成就,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理性地来看,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较大优势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是木材的时代稀缺性,其次是木构建筑容易失火,再次是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使用需求,从而限制了发展前景。只有基于文化自信的理性科学态度,才能辩证地看待本体建筑文化的价值,从而深刻理解近现代为何产生了中国建筑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以及如何引起了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的本土化探索

附件二:教学案例:当代国内建筑热点的历史文化根基

章(节)名称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

建筑史学;唯物史观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与政治制度均面临根本性危机,从而导致近代知识分子的全面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其中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为科学地认识历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筑学专业在近现代的发展同样如此。以吕彦直、梁思成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本土建筑师,在融汇西方建筑学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尝试采用本土元素进行建筑创作。虽然这些建筑师的早期创作阶段并未自觉立意于唯物史观,但无形中仍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来推动中国建筑学的发展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至今仍在影响一些中心城市的城市面貌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时进入中国建筑学界,最后厘清其中历史元素设计价值与意义的依据仍旧在于对中国建筑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和科学解释。王澍等建筑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要素的把握,也是基于历史发展观念的勇敢尝试,科学的历史发展观念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在2000年之后的各种实验建筑案例、遗产保护案例的成功经验都可在课堂提及、讨论,引发学生在思政层面的思考,涉及到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